第十四章万人过独木桥![2/2页]

这会试前七题都没什么难度,主要就是从五经四书里抽取古人名言,考生根据名言揣测考题意图作策论。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二、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



这几题好歹有引子,有资格走到这一步的考生基本上都不太可能偏题,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策论的水准。



楚鸿当年好歹也背过历朝历代顶级策论文的人,自然知晓这种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



开章明义,简洁精准,画龙点睛,龙头凤尾........



就这么点意思,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洗涤,这一套策论的结构毋庸置疑,一个水平一般的人,靠着这个路数基本上也能打磨出中上水平的文章。



楚鸿相当清楚自己的优点,有着一个古代书生应当拥有的古文水准,也有着站在历史高度去看事情的超高视野。



这两者,但凡在文章里稍微表现出那么一点,并且阅卷人也能看得懂,那策论基本上就是优等起步。



科考一途,一重运,二重才,三重字。



字在科考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考生给考官的最初印象基本上就靠一手字。



而在扬州的那几年,楚鸿特意向扬州通判盛纮求教过他的字。



盛纮这人固然宠妾灭妻,但做官的本事真心没得说,那一手字也是相当牛逼。



须知盛纮几十年都在地方为官,一升入汴京说了自己的名字,皇帝赵祯几乎是本能的将盛纮认出。



一手字,硬生生让当今皇帝赵祯几十年不忘。



这样的人,在书法方面是真心没的说。



楚鸿特意向盛纮求教后,字方面也着实进步不小,乌黑透亮,方正整齐,堪比机械印刷,一眼望上去赏心悦目。



稍微沉吟片刻,楚鸿心里便有了墨水,当即提笔急书,顿笔不缀。



一时间,整个号舎唯有沙沙的书写声。



.......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第一场的考试便已经完成。



第一场考完,没过多久便是第二场和第三场。



第二场是考五经,主要是着笔诏、表、判、诰、策问。



这些,基本上就是为官的基本技能,进士地位可不一般,大多数人中了进士以后是即刻外放,一外放基本上就是一州一县的主要官员,上位便正式治理。



所以,这为官的技能自然也得考核。



这一道考核,权重比第一场低上不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将第二考核比重拉高,那基本上没机会出现平民进士。



一般人家可没什么机会大量接触诏令、文告之类的东西。



策问主要是问帝王之治和帝王之政。



这一道比较注重综合性的考核,帝王之治和帝王之政,涉及方方面面。



这一题大题也需要比较注重忌讳,需要答到要点,但又不能触碰禁忌。



楚鸿深思片刻,心有灵感,下笔如有神助……



“臣对: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文景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



会试第三道考史论,也是作策论。



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二、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三、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



四、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



诸天:从知否宰执天下开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