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万历皇帝的一生[2/2页]

也正是因为张居正的改革,才让大明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至于死后被清算这件事情,估计张居正早就已经想到了。



他的改革得罪了太多的利益团里,他知道自己死后那些人是肯定不会放过自己的。



所以,在晚年张居正享受生活、穷奢极欲也是能够理解的。



万历一朝,张居正没错,万历皇帝也没错。



错的是封建社会的制度,错的是利益的冲突罢了。



就这样,一代名相张居正,为大明续命了七十年的男人就这样倒下了。



甚至在一开始的时候,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打算将张居正挖出来鞭尸。



但是最后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张居正对大明朝廷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是不能够被抹去的。



如果万历皇帝朱翊钧真的将张居正挖出来鞭尸的话,那么只怕朱翊钧也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张居正后面被清算,他的后人没有好下场,太监冯保那边也是一样。



在张居正倒台之后,冯保在朝廷里面失去了有力的盟友。



很快,万历皇帝也对冯保开始了清算。



冯保贪污舞弊比张居正还要严重。



而且他的贪污是出了名的。



冯保在执掌司礼监的这些年可没少捞银子。



万历皇帝对冯保也是毫不手软,一眼的将他抄了家。



将冯保的所有财产尽数没收。



不过万历皇帝最终还是给冯保留了一条命,将他从北京城贬到了南京。



张居正的盟友,大太监冯保就这样在南京一直到死。



万历朝的前十年,在幼年朱翊钧的支持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



万历十年( 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朱翊钧将其抄家之后,开始亲政。



朱翊钧亲政后,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



先后在大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超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李如松,麻贵抗击倭国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超鲜之役。



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极大的巩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让大明王朝在周边各国的声誉又一次的达到了顶峰。



万历朝的中后期,朱翊钧就开始了沉迷声色犬马之中了。



不但每日沉迷酒色,更是不怎么上朝,对于下面呈上来的奏折也是不怎么在意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在万历皇帝张居正的身上发生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那即是立太子。



大明朝廷的官员认为万历皇帝应该立下太子,早日确定储君的人选。



按照大明的祖训,自然是要里嫡长子为太子储君。



当时的朱翊钧的嫡长子就是明光宗朱常洛。



但是万历皇帝并不怎喜欢朱常洛,而是独爱宠妃郑氏。



而且当时的郑氏也育有一皇子,就是福王朱常洵。



因为对贵妃郑氏的宠爱,万历皇帝朱翊钧一度想要立郑氏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



但是遭到了大明朝臣的强烈反对。



不管是大明的祖训还是历朝历代都是立嫡长子为储君,无嫡立长。



而万历皇帝朱翊钧想要直接绕过嫡长子,想要立庶子朱常洵为太子,这简直就是颠覆了当时大明官员们的三观。



不管是按照礼法还是祖制,这都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万历皇帝朱翊钧和朝廷大臣们发生了严重的矛盾。



当时所有的朝臣,几乎都是一边倒的站在了朱常洛的这边。



不管怎么说,朱常洛都是万历皇帝的嫡长子。



与理与法,都应该是朱常洛来做这个太子储君。



怎么样也轮不到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



几千年的传统,大明的祖制不可能因为万历皇帝一个人的偏爱就可以改变。



万历皇帝没有办法,他根本就拗不过满朝文武。



对于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万历皇帝朱翊钧妥协了。



最后还是立了朱常洛为太子,正位东宫。



也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万历皇帝认清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他即便身为皇帝也是有很多事情不能做的。



就比如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还要听取满朝文武的意见。



对此,万历皇帝开始更加的消极了,对于朝政大事也更加的不在意了。



在立太子的事情结束之后,万历皇帝开又一次因为福王朱常洵的事情跟朝臣意见相左。



因为没有能够将福王朱常洵立为太子,那么按照道理,福王朱常洵就要出去就藩,离开北京城。



但是在福王藩国的事情上,朱翊钧又开始了区别对待。



他居然给了福王朱常洵王府庄田“务足四万顷之数”。



这又一次的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无论是神宗本人,抑或是郑贵妃还是福王朱常洵,都对国本之争的结果不甘心。



朱翊钧是真的想要立福王朱常洵为太子,而郑贵妃和朱常洵本人就不必多说了。



谁不想当太子和未来的太后呢。



仗着有万历皇帝朱翊钧撑腰,所以福王朱常洵就是留在北京城不走,迟迟不就藩。



而大明群臣们也不断上书让朱翊钧督促福王去就藩。



太子之位已经有了结果,福王继续留在北京城就是不合礼制。



但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大臣们斗争了那么多年,早已修炼成精。



他表示让福王就藩没有问题,但是福王是他最疼爱的皇子,所以想要多给一些封地。



谁知道朱翊钧开口就是四万顷。



明制百亩为顷,四万顷就是四百万亩。



朱翊钧告诉大明朝廷的百官们,你们什么时候给福王准备好四万顷的田地,他就让福王立刻就藩。



于是乎,在福王就藩这件事情上,大明朝廷的百官们又开始了和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持久战。



这一拉锯就是好几年。



而福王朱常洵就也堂而皇之的在北京城滞留了好几年。



最终,福王还是离开了北京城出去就藩。



可是因为立太子和福王就藩的事情,万历皇帝和朝臣们僵持对立了近十年。



这让万历皇帝心力憔悴,直接开始了懒政、不上朝。



(本章完)



李逍朱凝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