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李逍简直无法无天,可恶,咱亲自去看看!倭国插上大明旗![1/2页]

“父皇,消消气,消消气啊,龙体为重。”



朱棣急忙将朱元璋扶到了椅子上。



端来茶水奉上,又拿着蒲扇扇风。



“哎,也怪咱对他太过纵容了。”



“这小子越来越无法无天了”



朱元璋缓缓坐在了龙椅上,摇头叹气道。



回忆往昔,当年李逍回到北平还没三个月,朝堂上弹劾李逍的奏疏就跟雪花一般飘来。



朱元璋自然是知道什么情况,是李逍在变法。



但这也是他走之前跟李逍的交代。



因此即便奏疏上将李逍写的如何不堪,朱元璋都不为所动。



当然,朱元璋还是有一点不悦的,因为李逍改的太大,简直是有些胡来的感觉。



不过朱元璋最终还是忍住了,允许李逍胡来。



毕竟是他给李逍亲口承诺过的。



最后,朱元璋勃然大怒,在朝堂上发了一顿火。



然后封锁了北平府所有的消息,不准任何人谈论北平府的消息,他自己也将北平府的锦衣卫全部撤了出来,眼不见心不烦。



包括北平的税收,朱元璋考虑到科举改革需要花钱,北平的税收这些年是分文不拿,全面支持李逍。



北平在朱元璋的大力支持下,几乎成为了国中国,从朝堂上消失,再也听不到任何消息。



直到今天,李逍跑路的消息传来。



真没想到,来的居然是这个消息



“你说这是不是真的?”



朱元璋皱着眉头,问道。



“绝对不会是真的。”



还没等朱棣开口,朱高炽就大声说道,“皇祖父,您回想这五年来大明的翻天变化,那可都是李逍带来的啊。李逍怎么可能跑路”



朱元璋一愣,微微颔首。



是啊!



这五年来,的确是有了翻天变化!!!



朱元璋他自己本人,曾经多次想去北平看看。



但碍于事情太多,最终还是没去成。



这五年来,朱元璋虽然没有怎么管政务,但也没闲着。



他一边按照李逍给的法子养生,一边在做造福大明的事情。



首先就是红薯,朱元璋这五年来,不停地推广红薯的种植。



起初百姓还不太相信这玩意,朱元璋只好自己先种了一批,随后拿去让各地官员大肆宣传。



红薯的确是李逍留下来的一件镇国重宝。



亩产六千斤的红薯,在朱元璋的大力推广下,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养活了无数百姓。



可以直接了当的说。



现在大明已经没有百姓吃不上饭的情况。



即便是再穷,也是能吃得起红薯的。



当然了,朱元璋还是进行了权衡,不允许百姓全部种红薯。



每户只允许种一亩的红薯便可,朱元璋的眼光还是长远的,他觉得一种作物全面泛滥也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朱元璋在许多大城,开设了盲人按摩,让天下再也没有了乞丐,为朝廷增加税收。



第三件事情,那就是推广雪花白盐,现在全国各地,所有的粗盐都已经不存在了。



所有百姓都吃上了雪花白盐,价钱还是跟以前一样的。



官方制盐,收取盐税。



加上因为有红薯这种作物,各地不缺粮食。



开中法几乎已经废除了,除掉这种“寅吃卯粮”的超前消费习惯,导致朝廷国库税收越来越高。



到了洪武三十年。



国库税收已经从两千万两增长到四千万两,足足翻了一倍。



朱元璋、朱棣、朱高炽三人研究了很久,也没研究出来,为什么出现了红薯和白盐后,税收会涨的这么快。



这让朱棣嘴巴乐开了花。



国库现在富得流油,但他喊了五年要打仗,五年都没打成,现在如此富有,该能打仗了吧??



朱棣之所以这五年来也没打仗,也是因为他一直在忙碌大事。



首先就是科举改革,之前了解到了许多弊端后。



朱棣花费了两年时间,总算取消了八股取士,找了许多文臣,重新研究,弄了一套科举的方式。



其实跟隋唐时期的科举差不多,等于是开历史倒车了,就是科举的策问变得更务实了一些,没有那种虚的东西。



其次,之前李逍说过,大部分官员贪污受贿,主要原因是:钱没给到位,心委屈了。



朱棣研究了很久,最终略微提升了官员的待遇,增加了一些休沐的时间,早朝也推迟了一些,不用这么早上朝。



这个改动,得到了大部分的官员支持,朝堂之上欢呼一片!



加上国库充裕了,朱棣便全面取消了之前的‘大明宝钞’,给官员发的俸禄也就是雪花白银。



双管齐下之后,朱元璋和朱棣惊奇的发现,贪墨的案例真的如李逍所说,大幅度减少。



许多小官员提高了待遇,又多了一些休息时间。



这当官儿就舒服了啊。



他们想贪污的时候也就多权衡一下。



这么好的工作,其实安分守己也能过一辈子,要不.就不贪了何必冒这个风险?



就如此,贪墨的情况虽然还有,但相比以前来说,的确减少了很多,这让朱元璋很是高兴。



增加俸禄,更改科举,这两项又双管齐下,朱元璋再次发现,现在新一批入仕的官员,似乎真的比以前更能干事情了。



许多事情吩咐下去,办的利利索索的。



不少小官安于现状,觉得爬不上去,那就不爬了,不送礼,不讨好人,干好眼前的一份工作,收入尚可。



所以.结党营私的情况,也缓和了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炽在朱元璋的允许下,花了三年时间,研究组织架构,挑选人才,将军机处给建立了起来。



除此之外,朱棣和朱元璋还研究了“藩王吃垮大明”的问题,对藩王制度再次整改。



削弱了藩王的一些权利,一些待遇。



起初还有不少人不满。



不过朱元璋根本不管那么多,还是照办。



当然了,那些藩王都是朱元璋的儿子,他也没有削的太狠,还是保证了荣华富贵的生活。



总之,因为这些事情,朱元璋和朱棣,五年来都在忙碌着。



朱元璋去北平看李逍的事情一拖再拖。



而朱棣去打仗的事情也一拖再拖。



随着朱高炽的劝说。



朱元璋冷静了下来,缓缓道:“是啊,这五年来,大明出现的翻天变化,国库税收翻了一番,现在官员们也都比以前务实能干,百姓们再也没有饿死的情况出现,这些都是李逍带来的变化啊.”



朱棣笑道:“爹啊,您就放心吧,李逍能有什么坏心思?说他逃跑,更是无稽之谈,恐怕是下面的言官乱嚼舌根子。”



朱元璋笑着点头道:“虽说如此,咱还是要亲自去看看。”



说着,朱元璋缓缓起身,“五年了,咱多次想去北平看看,不是这事,就是那事耽搁了,我这身子骨也不知道能活几年,还是去看看吧。”



“爹,您龙体为重啊,儿臣打算举兵北伐,您要不还是”



朱棣心想,这父皇这一走.



自己北伐的事情岂不是又黄了?



“天天北伐北伐,少说两句,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朱元璋挠了挠耳朵道:“等咱去北平回来,此事再谈。”



朱棣一缩脑袋,换了个说法:“爹,您年岁已高,长途奔波,龙体为重啊!”



“咱想去看看咱的小兄弟,有问题吗?”



朱元璋脸色垮了下来,气场凌然,“咱这身子骨还动得了,等咱动弹不得,真去不了,咱不甘心。”



其实这些年,朱元璋用李逍的方子调养,五年过去,身子骨倒还好,并没有太坏。



加上没有政务压身,睡觉睡到自然醒,精神也还不错。



朱元璋说出这话,意思就是他要用黄八的身份,去看他的结拜兄弟李逍了。



结拜兄弟身份都搬出来了.



这尼玛.朱棣哪敢再阻拦啊?



他只好笑道:“爹,那您去吧,有儿臣在朝中,您放心。”



朱元璋哼了一声,看向朱高炽道:“是有这个孙儿在,咱放心啊。”



朱棣:“.”



朱高炽揉了揉肚子,露出了胖墩墩的表情:“(#^.^#)”



“髙炽啊”



朱元璋看了过去。



朱高炽拱手,“孙儿在。”



朱元璋揶揄道:“自从建立了军机处,你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圆滚了,是要生娃啦?”



自从有了军机处,朱高炽总算是轻松了许多。



这肉啊,又开始反弹,比之前还胖乎了不少。



朱高炽嘿嘿一笑:“是呀爷爷,您咋知道?”



朱元璋:“????”



朱棣:“????”



朱高炽急忙解释,一脸幸福的摸样:“不是孙儿生娃,是孙儿的媳妇张氏,可算怀上啦,孙儿马上就要当爹啦。”



闻言,朱元璋和朱棣都是脸上一喜。



朱高炽嘿嘿一笑,拱手道:“还请爷爷给未出生的孩子,取个名字。”



朱元璋琢磨了一番道:“这几年大明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咱希望他以后如你一般贵重沉稳,为天下的之基,基又带土在五行之中,不如就叫朱瞻基,如何?”



“朱瞻基”



朱高炽一喜,拱手:“谢爷爷赐名,那就叫朱瞻基。”



朱元璋微微颔首,负手,走向殿外,看向北方的天空。



“这次咱去北平后回来,就能看到咱到曾孙儿出生,哈哈.四世同堂,真乃人生一大幸事!”



这一年,朱瞻基在腹中等待出世。



同样是这一年。



朱元璋独自离开京城,出发北平.



大明的江山,交给朱棣和朱高炽的手中,朱元璋已经完全放心了。



最后的寥寥几年,这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年迈老者,觉得自己也该为自己而活了.



就如此。



朱元璋坐着马车,上了从南京去往北平的道路。



他走走歇歇,一边化作‘黄八’,四处查探民情。



一边当做旅行,观赏四处的风景。



因此,足足走了两个月,才缓缓走到北平。



随着即将到达北平,朱元璋此时坐在马车上,也开始心中有些忐忑起来。



他手上是弹劾李逍的奏疏,上面列举了很多罪状,不上税收、贪墨、开青楼、取消科举、强征土地、开海、跑了.



最重要的是李逍跑了,带着孙女朱凝云和汉王朱高煦一起跑的。



朱元璋心中已经在暗示自己,不要生气。



无论李逍犯了什么错,自己曾经都下定决心,饶他一命。



可最后一条,如果是真的,朱元璋有些接受不了。



你跑什么啊????



咱又没说杀你,你跑个屁啊!!!



正当朱元璋思绪万千之际,发现这马车突然就不颠簸了,感觉坐的十分舒服。



“黄老爷,我的天啊.您出来看看这地面”



二虎走着走着,突然就发现变了,整个人呆滞住了。



在北平府与府的交界处,突然就发生了泼天变化。



一边是泥巴路,一边是黑色平整的道路,泾渭分明!!!



还真是有种楚河汉界的感觉!



道路上人来熙往,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按照道理百姓是不能随便离开居住地的,需要带着当地衙门的条子,才能通过关卡,而这两府交接之处,却根本没有任何盘查关卡



“地面怎么了?”



朱元璋从马车中探出脑袋,朝着地面看去,随后整个人也愣住了。



这路黑漆漆一片,十分整洁,两边的树木整齐排列,还有人正在种树。



“好平整的道路啊”



朱元璋直接跳下了马车,蹲在地上斜着眼睛朝着前方看,地面简直是太平整了,难怪马车丝毫不颠婆。



“这是进入北平了??进入李逍那小子的管辖?”



朱元璋惊讶出声问道,已经蹲了下来,用手掌抚摸地面。



太好了啊这路怎么修出来的



而路上,还有不少行人朝着朱元璋望去,那眼神就感觉在看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人。



“应该是到了吧,我去问问”



二虎应了一声。



随后随便找了个路人问道:“请问一下老人家,此地可是北平?”



那老人家笑道:“是啊,你看着地面的路,有这样的路就算到北平了,全天下也就只有北平有这样的路。”



朱元璋在一旁听着,心中一动。



这李逍可以啊,居然花这么大的价钱在北平修出这样的路来,这是造福百姓啊,还有官员弹劾他,真是不识好歹。



朱元璋踩了踩地面,这路可真结实。



怕是风吹日晒,也不容易损害,真是稀奇。



不知道用什么材质修的,上面还有石子,应该是石子修的,但上面黑漆漆的东西就不知道是什么了。



朱元璋笑着走了过去,亲自问道:“老人家,你知道这路叫什么路吗?”



李逍朱凝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