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入京争位,各地灾荒,北平无恙,朱棣狂喜![2/2页]

朱棣就是朱标给带大的,教导大的。



朱标对朱棣的感情是最好的一个。



因为朱元璋为了促进兄弟之间的感情,年长的皇子领着年幼的皇子学习。



而太子朱标就是领着朱棣,朱棣则是领着湘王朱柏。



这一哭,惹得朱元璋也有些伤心了,看着老四悲伤的表情,心道标儿在世的时候,的确是最喜欢老四,哎



哭了有半个时辰,众皇子眼泪都哭干了,朱棣还在哭。



无奈,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拉着朱棣,安慰道:



“四弟,好了,大哥在天有灵,也不希望你悲伤过度伤了身子,回去歇息吧。”



“不,我不走,我要在这里陪着大哥,一直陪着大哥。”



朱棣摸了摸眼泪大哭。



朱元璋见状,朝着众皇子挥了挥手,示意将朱棣给拉下去。



于是一众弟弟也纷纷拉着朱棣。



“四哥,您哭的太伤心了,这样下去会哭坏身体的,你还要给父皇驻守边疆,身体可不能坏了。”



“对啊四哥,下去歇息吧.”



“四哥,我来搀扶你,大哥看到你如此为他伤心,也会难过的”



一众皇子将朱棣拉出了大殿,喊太监送回了去歇息去了。



毕竟嚎嚎大哭半个时辰,那可是相当费体力的,没点体力还真办不成这事儿。



亲兄弟吊唁结束后,就该轮到这些亲侄子了。



于是乎,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还有一大众侄子纷纷进了殿。



这些侄子辈就跟朱标没什么太多感情。



大多数侄子在封地出生,甚至都没见过朱标这个大伯。



进大殿之前,朱高煦偷偷从口袋拿出来一个紫色、球状的东西,掰开。



在自己的眼睛前还有朱高炽、朱高燧的眼睛前晃悠了一下。



随后,那眼泪哗啦啦的就流了出来。



因此这三人还没进殿,眼泪就滚落下来了。



“二哥,这是什么啊,辣眼睛。”



“小点声,辣眼睛就好,使劲哭,好好表现.”



等进了殿,那刺激的感觉还有后劲,眼泪滚得跟快了。



没错,这玩意就是洋葱。



临走之前,朱高煦问姐夫,到时候吊唁大伯哭不出来咋办?



姐夫李逍拿出了一个球,说哭不出来,就将这个掰开,在眼睛前晃一晃,保证眼泪直滚。



因此,灵堂中,侄子辈朱高炽三人表现的最好。



那眼泪可是真的啊。



正哭着,



有个五岁的小孩这时候居然哈哈笑了出来。



朱元璋立刻不高兴了,但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看向朱高炽三人,就觉得这三人挺不错的,重感情。



侄子辈吊唁完后,后面就是外戚,朝廷的重要官员。



到了晚上才结束。



这晚上,才是重头戏。



官员们纷纷回府,去掉丧服换上不显眼的衣服,在夜色之中穿插



原本朝堂上只有一党,那就是太子党。



以往朝代太子党势力过大,就会引来皇帝的猜忌,再拉一个党派,与太子党持衡,以免皇帝还没入土,权柄就没了。



历史上这样的事件很多,唐朝的李渊就是鲜明的案例。



但在明朝却没有这个现象,太子党如何势大,朱元璋都不会管,恐怕朱标想要继位,朱元璋都会立马让位。



只可惜,这个太子朱标当了几十年的太子,一天皇帝没当,人就没了。



太子一没,太子党自然瓦解,纷纷另谋出路。



此时,某个府邸之中,灯火通明。



围坐了许多朝廷官员,燕王朱棣就在其中。



这些都是与他熟络的,拉拢过来的官员,他目光扫视全场,发现人都来的差不多了,不过少了一个好友。



朱棣问道:“铁铉怎没来?”



因为上次立功,擢升为吏部侍郎吕震说道:“铁铉这个人顽古不化,不来也罢,以免坏了王爷的大事。”



这个吕震就是上次李逍帮的那个老头,得了燕王府的恩,扯上了关系,立马就站队燕王了。



朱棣微微皱眉,铁铉不来也就罢了。



自家人魏国公徐辉祖也没来,只有现任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的小舅子徐增寿过来了,这是令朱棣十分不爽快的。



洪武二十三年,徐增寿奉命跟从朱棣出征胡寇乃儿不花,立下功劳,因此跟朱棣十分亲近。



但毕竟不是世子,没有爵位,说话分量不够,官职也不够,连朝堂都进不去。



良久,朱棣颔首:“不来就算了,能来这里的,都是本王的心腹,本王定然不会亏待尔等。”



接着,一众人开始商议,如何在早朝上提及储君之事。



谈论了一个时辰后,这时,户部侍郎夏原吉匆忙从外面进来,“燕王,喜事!”



朱棣露出喜色,急忙问道:“有何喜事?”



“刚得到消息。”



夏原吉笑着开口道:“去年各地干旱,庄家欠收,各地灾荒之地赈灾不力,现在爆发了,多处百姓无米下锅集体逃荒”



吕震打断道:“百姓吃不上饭,这叫什么喜事?”



夏原吉面露悲痛,叹了口气,“对百姓来说的确不是喜事”



说着他拱了拱手,接着道:“多府的百姓都遭难,唯有北平相安无事,最重要的是,北平附近几府的灾民朝着北平而去,燕王,您的女婿李逍在北平开仓放粮赈灾,平息了灾民。灾荒之地近日又下了雨,李逍发放稻种,提供简易车马,帮助这些灾民回家重建家园。”



说完,他对着燕王深深鞠了一躬:“燕王有此良婿,真乃大明百姓之福!”



户部关系到百姓民生,夏原吉此人是个心系百姓的官员。



他跟随燕王并不是祈求得荣华富贵。



而是觉得太子朱标薨逝,从所有人当中看,燕王的确是最适合的人选,于国于家有利。



随着话音落下。



在场的官员都是一惊,随后大喜。



果然是喜事,正在这节骨眼的关头,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改变圣上的心意,跟别提这关系民生的大事!



“好,好啊!凭借此事,我等在朝堂之上,可以大做文章。”



“的确如此,圣上最注重百姓,百姓遇难,燕王府却心系百姓,解决灾荒,助其回乡,此乃大善也!”



“这郡马李逍深得燕王的宅心仁厚,都是燕王的教导,家风使然啊!”



“张侍郎,过几日我等就可以在朝廷之上,将此时汇报”



众官员喜上眉梢,开始纷纷议论,如何在这件事上做文章,讨得圣上欢喜。



“好,太好了!没想到女婿远在北平,也能助力本王!姚大师说的没错,果然能为燕王府带来鸿运。”



听到这个消息的朱棣,也是狂喜不已。



这件事情,起码能为自己添加两成的胜算!



不过朱棣对北平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心道哪来的这么多粮食啊定然是李逍和燕王妃商议后动用的军粮。



“算了算了,女婿也不是鲁莽之辈,定然有法子解决,上次的军粮之危,不也是他的雪花白盐解决的么.”



朱棣没想那么多,还是眼前的事情最为重要,他看向众人,哈哈一笑道:“几日后上朝,该如何以此事做文章,大家再作商议.”



与此同时。



蓝玉府邸。



同样也聚集了一批跟蓝玉亲近的官员。



正在如何商议对付朱棣一党,推朱允熥上台。



在他们看来,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的嫡子,是最有机会的。



当然,也要防止变故,提防朱棣使使坏。



蓝玉知道,若是朱棣成为储君,他估计就要真的成为‘凉’国公了,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更何况朱棣的女婿和儿子害死了他儿子,这个仇必报,他早在牢狱中的时候,就给燕王准备了一份大礼!



就在众人商议之时,户部的一个主薄进来,汇报道:“国公大人,刚有消息传来,关系到燕王。”



蓝玉露出笑意,道:“快说,为我等出谋划策,待我侄儿上位,你就是户部尚书。”



户部主薄点点头,接着道:“各地灾民逃荒唯有北平平安,还接济了其他地方的灾民”



同为户部的官员,消息是想通的,只不过各为其主,因此蓝玉也得到了消息。



“又是这个李逍,他奶奶的,等死吧!”



听到这个消息后,蓝玉顿感不妙。



这举措,对燕王太有利了,给燕王带来爱民如子的美名。



就这件事情,众官员展开了讨论。



很快,门外来一侍卫,走进来附耳对蓝玉说一些什么。



听完之后,蓝玉哈哈大笑起来,大笑道:



“各位稍安勿躁,本公刚得到消息,这李逍在北平,动用的是军粮,他这是将北平的边防军务当做儿戏,我等可以拿此做文章!”



闻言,众官员露出喜色。



朝堂之上就是抓住对方的破绽,任何一点破绽,都能成为攻击对方的武器!



而这时,一名夜不归也在暗中得到了蓝玉的讨论。



接着,夜不归就将这个蓝玉的策略消息带给了燕王



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



这就是朝廷之间的斗争。



与此同时。



就在双方抖的火热的时候。



却有一个漏网之鱼,也在暗中酝酿。



东宫某一处房间,朱允炆之子,吕氏拱手:



“求两位大人,助我儿一臂之力。”



吕氏没什么根基,他明明是太子妃,儿子却是庶子,在宫中能够依仗的人几乎没有,也就只有眼前两人。



“太子妃,我等一定竭尽全力。”



兼翰林学士兼朱允炆的老师黄子澄和兵部主事齐泰,一同拱手道。



“两位先生可有把握?”



吕氏一喜,问道。



结果,两人纷纷摇头。



齐泰提议道:“朝中有一人中立,可用!”



朱允炆急忙问道:“这是是谁?”



齐泰回答:“铁铉。此人性子及直,连圣上偶尔都会私下传召他,询问朝中之事。”



朱允炆微微皱眉:“铁铉不是跟我四叔燕王交好吗?”



齐泰道:“虽然不能拉拢,但却可以利用不过,即便加上铁铉,依旧难以成事啊.我们几人人微言轻.”



“有了!”



黄子澄心生一计,道:“我们二人不能成事,但只要再有一人,绝对能够成事,此人名方孝孺,有经天纬地之才。更是守孝十年,是至孝之人!”



说完黄子澄看向朱允炆道:“还请皇孙寻找时机,招此人入朝。”



“竟有如此大才!”



朱允炆点了点头,欣喜道:“好,都听老师的。若能助我成为储君,将来我必定奉几位为上卿!”



李逍朱凝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