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如何打压江南士绅?[2/2页]

“余曩为僧时,值元季兵乱。年近三十,从愚庵及和尚于径山习禅学,暇则披阅内外典籍,以资才识。因观河南二程先生遗书,及新安晦庵(朱熹)先生语录。”



“三先生皆生赵宋,传圣人千载不传之学,可谓间世之英杰,为世之真儒也。三先生因辅名教,惟以攘斥佛、老为心。道不同,不相为谋,古今共然,奚足怪乎!”



“三先生既为斯文宗主,后学之师范,虽曰攘斥佛、老,必当据理至公无私,则人心服焉。三先生因不多探佛书,不知佛之底蕴,一以私意出邪言之辞,枉抑太过,世之人心亦多不平,况宗其学者哉?”



这是一本名为《道余录》的书稿,道衍认为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所构建的理学体系里,多以一己私意攘斥佛老,于是列举了二程遗书里的28条,朱熹语录里的21条,来逐条一一反驳。



朱棣若有所思:“所以你打算用这种方式,从思想上来对抗理学?”



“以前是这么想的,不过现在觉得这法子属实上不得台面。”道衍诚实说道。



朱棣笑了笑,说道:“跟不能还嘴的死人辩论,那确实上不得台面。”



“不过现在有这个了。”



随着道衍的目光,朱棣看向了被青玉镇纸压在案几上的那封信。



“这是什么?”朱棣好奇地问道。



“这是跟能还嘴的活人辩论,用的东西。”



道衍推开青玉镇纸,抖了抖信纸,目光极为专注。



“陛下可知道,有了这东西,老衲便能把程朱理学这座擎天大厦,挖塌一角。”



“这封信上,写了什么?”



朱棣有些不可置信地问道。



道衍把信纸递给了朱棣。



朱棣捏着信纸认真看了几息。



随后还给了道衍。



“陛下懂了?”



“你看朕像是懂了的样子吗?”朱棣面色平静的反问。



道衍哈哈大笑,给朱棣详细地解释了一番,这封信的意义。



朱棣没有太过关注道衍讲解的具体内容,但他却敏锐地意识到了这封信能起到的效果。



这是打压江南士绅绝佳的武器!



“这封信是谁写的?”朱棣问道。



“姜圣。”



听到这个回答,朱棣的内心毫无波澜,已经不震惊了。



对于姜星火这种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哲学无一不通的全才,你就当他是仙人就好了,既然不是凡人,凡人有如此表现自然值得震惊,可对方如果在你心目中是仙人,那还有什么好震惊的呢?



朱棣转而关注起了这封信的效果。



“你是说,只要能证明程朱理学坚持的人性论是错了,那么程朱理学这套‘存天理,灭人欲’,便能被系统地推翻?从而在思想层面上,彻底将江南士绅的这套东西,压倒下去?”



“正是如此。”道衍捻珠微笑。



随后道衍补充道:“当然,学术之争乃至道统之争,肯定不是一封信就能简单地做到决胜的,程朱理学发展数百年,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轻易撼动的,但这是一个开端.只要有这个开端作为引子,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怀疑,自然可以起到打击程朱理学的目的。”



“不对。”朱棣突然蹙眉说道。



“哪里不对?”



朱棣捋了捋思路说道:“朕为什么要打击程朱理学呢?”



“便是江南士绅们信这一套,可现在终究是朕当皇帝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朕是君父,程朱理学这套东西,朕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不。”



道衍放下了信纸,重新用青玉镇纸压住,转头说道。



“陛下您理解错了。”



“打击程朱理学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打压江南士绅阶层,从更高的角度看,江南士绅算个什么东西?充其量不过是臭虫罢了,确实没法彻底打死,打还会脏了手,可不打就会在你面前晃悠恶心你。”



“打压江南士绅阶层只是顺带,打击程朱理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集权!”



朱棣皱了皱眉:“集权?”



“不错。”道衍朗声说道,“大明的江南士绅阶层,其实是自建炎南渡后形成的、偏居一隅的政治、经济、文化集于一身的江南士大夫集团。”



“事实上,在晋朝衣冠南渡后,也形成了同样的东西,那便是——门阀!”



“无论是门阀,还是士大夫,他们抱团掌握话语权,掌握文化传承,目的都是为了分权,从皇帝的手里分权!”



朱棣脱口而出。



“王与马,共天下!”



“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道衍点了点头,随后说道:“那么陛下试想,无论是门阀还是士大夫,到底凭的是什么,能跟皇帝平分天下的权柄呢?”



“是军事吗?”



朱棣摇了摇头。



靖难起兵以来,建文朝的那些文人除了瞎指挥添倒忙,要么就是按着兵书画图当运输大队长,把南军的江淮-德州大营,河南-真定大营这两条补给线,排成一字长蛇阵给他掐头去尾,没有任何军事上的贡献。



“是骨气吗?”



江南多好臣,从侯景之乱就已经证明了,排除个例,从整体上看,江南文人有个屁的骨气。



“那是钱财吗?”



朱棣懒得摇头了,江南士绅有钱,但跟天下的其他地方比,并没有绝对性的压倒优势。直接说道:“是文化!”



“正是如此,就是文化。”道衍笼袖说道,“正是因为门阀、士大夫、士绅掌握了文化,这种在和平时期远远胜过军事、骨气、钱财的东西,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他们甚至敢抹黑皇帝,而皇帝拿他们毫无办法。”



道衍从案几后站起来,在书房内踱步。



“所以说,想要打击江南士绅的话语权,就必须要打掉他们掌握话语权的那套理论——程朱理学!”



“当然,也不一定是彻底否定打倒程朱理学,只是说,让程朱理学不再占据彻底的压倒性优势的地位。”



“如此一来,江南士绅不就失去了他们最强大的武器?”



“没有了这套掌握天下舆论的基础,失去了绝对的话语权,他们就没有了能威胁皇权的能力。”



“如此一来,陛下便可以让各种思想互相博弈、对抗、辩论,从而达到集权的目的。”



“这跟带着诸藩和勋贵一起下海,是一样的道理。”



朱棣颔首,他已经明白了道衍的意思。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行动?”



“再等等。”道衍垂目说道,“单靠这封信,老衲没有任何把握,还需要姜圣解答老衲更多的问题,老衲只需要弄清楚几个影响程朱理学根基的关键问题,就可以发动第一次对程朱理学的进攻了。”



“而且,老衲也需要陛下先用江南士绅的人头,来震慑人心一番。”



“手里有刀,该用就用,干嘛要跟他们公平的讲道理呢?”



朱棣认同了这个说法,旋即问道:“龙虎山的张天师现在就在南京城里,如果你到时候想挑起舆论,那是否需要道门的帮忙?”



“当然需要。”



道衍认真说道:“在建文朝的时候,道门同样被严重打压,张宇初甚至被齐泰和黄子澄逼得有家不能回,只能在距离龙虎山十余里的地方结庐而居陛下以为,张宇初不恨这帮江南士绅吗?还是说作为道门历史上最有学识的天师,他不想抬高道门的地位?”



“换谁谁都恨,至于他能不能做到抬高道门的地位,那就要看他自己的能耐了。”朱棣不可置否地说道。



“这便是新的三教之争啊,恐怕会在世人心中,掀起滔天巨浪。”



“越乱越好。”朱棣巴不得乐见其成,“这跟各种势力对朕皇位的威胁完全相反,他们内部乱起来了,对朕反而是有利的。”



“确实如此。”道衍赞同道。



“那就等待陛下扫清江南不臣的好消息了。”



朱棣笑了笑,借着推行摊役入亩的机会,把江南这些不肯臣服于他的势力,好好地清洗一遍,确实是一个好机会。



而且,如果说摊役入亩是第一板斧。



那么等江南今年秋收的摊役入亩结束后,第二板斧就会由道衍挥下。



如此一来,对自己怀着很大敌意,且自从靖难起就不停地诋毁自己的江南士绅阶层,必然会遭到极大的重创。



这就相当于,自己先用姜星火的削藩下洋之策,收回了藩王三护卫的兵权,解决了宗室内部对他的皇位的威胁。



随后,又以摊役入亩一方面打击江南士绅阶层,一方面收拢了百姓的民心。



作为建文余孽的聚集地和建文死忠的最大地盘,就遭到了彻底地大清洗,朱棣统治,也就进一步稳固了。



两人随后又交流了片刻,朱棣方才起身离去,经历了谷王叛乱的事情后,他打算布置好一切事务后在离开南京城。



(本章完)



大明国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