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三龙同朝[2/2页]

因此,在朱慈燃站出来后,殿上便也没有人再对成德进行弹劾了。



见状,朱由校便也下了决断:“既然如此,便按照太子的话办吧。”



“不过,成德御下不严是事实,着其在狱中面壁思过两年,不得有误。”



“臣,领旨……”



周延儒闻言,当即作揖,心里松了一口气,心想可算把成德这个烫手山芋的问题给解决了。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朱由校开口询问百官,百官却面面相觑,显然除了成德的这一事件外,其它人并没有其它事情要上奏。



见状,鸿胪寺卿连忙击钟,唱礼:“散朝……”



“万岁万岁万万岁……”



击钟散朝的声音一出现,百官们纷纷山呼万岁,朱由校也起身走向了皇极殿的后门。



朱慈燃见状跟了上去,朱由检则是不紧不慢的走向后门。



至于群臣,他们则是依次散去,对于这次处置燕山的结果十分满意。



尽管眼下燕山还是一股很大的势力,但许多朝臣对金铉和颜胤绍还是比较相信的。



只要燕山不主动压迫诸党,那庙堂之上的太平还是可以保障的。



因此,散了朝后,许多官员都高兴的畅聊而去,倒是作为眼下燕山魁首的金铉和颜胤绍觉得压力山大。



“这次是家宴,都放松些。”



一刻钟后,当朱由校的声音响起,此刻的他正抱着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幼儿,笑呵呵的看着眼前众人。



此处是乾清宫,而在宫内坐下的,分别是朱由校、朱由检、朱慈燃、张嫣、朱淑娥、朱淑嫫、范贵妃和太子妃周氏。



除了他们,这殿中最重要的人便是皇长孙朱和垠了。



大明朝的皇子皇孙除了第一代以外,其它都是有自己的字辈的。



朱元章不仅为儿子命名,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二十字辈分。



朱棣一支的字辈为“高瞻祁见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慈字辈的后面是和字辈,而对于字辈后的起名规则也是朱元章定下的。



明代皇子的起名第一准则就是尊奉“五行相生说”,即父子之间的五行属性必须是“相生”关系。



比如:朱棣与朱高炽父子是木生火,朱高炽与朱瞻基父子是火生土,朱瞻基与朱祁镇父子是土生金,朱祁镇与朱见深父子是金生水,朱见深与朱右樘父子是水生木。完美契合,绝无偏差。



因此,到了朱慈燃和其子这一辈,名字自然是要火生土,因此取名为朱和垠。



说起来,朱慈燃成婚后,朱由检不仅没见过自己的侄媳妇,也没有见过自己的侄孙子。



今日在这样的环境下见面,他倒是觉得有些说不出的奇怪。



“弟弟要抱抱垠哥儿吗?”



朱由校看着朱由检一直在瞧朱和垠,不免开口询问。



不过朱由检却摇头笑道:“爷爷还没抱够,哪有叔爷抱的道理。”



朱由检说这话的时候,刘若愚已经命人传膳上桌了。



那一道道菜品,整整十三道菜,看得人眼花缭乱。



以皇家的身份来说,若是以前,那肯定要准备二十八道的,不过眼下旱情虽然减退,但毕竟没过去,所以一切从简。



朱由校看着饭菜上桌,便将朱和垠交给了自己的儿媳妇周氏,以自己动快为家宴开始。



“忠贤和王安没有回来吗?”



朱由检看了看四周,不曾看到魏忠贤和王安,因此有些疑惑。



不过对此朱由校却顿了顿,然后犹豫再三才说道:



“忠贤和王安在三月致仕回家,颐养天年去了。”



朱由校的话一说出来,饭桌上的气氛顿时凝固了一下。



朱由检没想到这种事情自己居然没有收到消息,看来是自家哥哥有意隐瞒。



他害怕什么?害怕自己收拾魏忠贤?



确实,如果自己知道,那魏忠贤或许要被放到这次张李桉中一起了结,毕竟这厮贪墨的银两不在少数。



眼下自己哥哥既然有心包庇,那自己也就不用强求了。



反正魏忠贤毕竟是一个太监,死后的家产容易搁置,到时候让朱慈燃找个借口收回就行了。



不过,既然他要安享晚年,那总得付出些代价。



“国债是个赚钱的好门生,可以让忠贤买一些。”



朱由检开口说话,这让朱由校松了一口气。



听他话里的意思,魏忠贤的性命是保住了,钱财最少在身前也能保住。



只是自家弟弟需要拿奴婢将银两拿出,为大明渡过一次难关罢了。



“这件事情,我会让人告诉忠贤的。”



朱由校见可以保下魏忠贤,便主动担下了这个责任,而朱由检闻言也和朱由校说起了他在南京的趣事。



这期间,朱由校不免说到了江南百姓的日子。



“江南百姓,虽然生活在繁华之中,可这繁华却没有一丝属于他们,他们也不过是打工度日,最后带着一身疲惫回家罢了。”



“我见过许多百姓,来南京城打工一年半载,最后回家时却连路费都难以凑齐。”



朱由校感叹着开口,顺带说到了这次的田亩:



“这次收获两千余万亩耕地,想来许多百姓要受到惠利了。”



“只是相比迁移,这些土地算不了什么。”



“弟弟齐国发田的国策已经传遍江南了,许多百姓都争先恐后的前往齐国。”



“单我这次回京路上所见所闻的百姓数量,恐怕就不下三十万。”



朱由校开口,朱慈燃闻言也插话道:



“迁移司给出的消息好像是六十七万,不过这些百姓大多都是遭了灾的百姓。”



“留他们在大明,朝廷得拿出几百万石米麦才能等到他们恢复生产。”



“迁移去齐国,对齐国和朝廷都有好处。”



朱慈燃是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在他看来迁移不是什么坏事,至于所谓的“齐国威胁论”,他大多也是一笑。



以齐国的体量,想要跨越万里海疆威胁到大明的统治,那恐怕是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更别提齐国国土广袤,想要整合内部也不是那么容易得。



在朱慈燃看来,没有二百年苦功,齐国很难对大明造成致命的威胁。



只要大明停止对齐国移民,齐国的那几百万百姓很快就会被当地土人所同化,都不用大明出手,当地的民族矛盾就足够齐国喝一壶。



“对了叔父!”朱慈燃突然开口对朱由检询问道;



“听闻弗朗机人已经让出了南北亚墨利加,那齐国眼下在南北亚墨利加岂不是没有对手了?”



朱慈燃的话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包括站在门口的王体乾和刘若愚。



对此,朱由检喝了一杯酒,带着抹笑意说道:



“不能说没有对手,最少在中亚墨利加和南亚墨利加还有数量不少于一千万的土人。”



“想要同化他们,最少需要两三代人的苦功。”



“当年周王室分封齐国来作为屏藩,齐国收拾东夷都花了百年苦功。”



“以前的齐国如此,以后的齐国恐怕也会如此。”



朱由检这话略有深意,他是在告诉朱由校和朱慈燃,齐国的目标主要还是在内。



最少在他们俩人在世的时候,齐国不可能解决好内部的人口问题,哪怕大明一直坚持移民。



“弟弟这次出银二百万购买国债,齐国那边会不会受到影响?”



朱由校有些担心齐国的问题,他不希望齐国太强,也不希望齐国太弱。



齐国太强,他担心齐国对大明有威胁,齐国太弱,他害怕自己弟弟过得不好。



他很矛盾,但面对他的矛盾,朱由检却安抚他道:



“二百万两自然有影响,不过眼下夏允彝和杨炳文已经开始带兵将弗朗机留下的地方尽数接管。”



“等新一年的机器送到齐国,想来凭借齐国的金银铜矿,其每年能出产的金银便不下千万两。”



朱由检这话实际上说的是有些保守了,以齐国的实力,如果不断的移民,然后同化当地人种,利用机器开发美洲银矿的话,每年开采价值两千万两的金银铜矿根本不是问题。



不过,在人口稀少的情况下开采那么多金银铜矿并不是什么好事,那只会加速银本位的瓦解,让大明和齐国陷入通货膨胀。



每年产出千万两,这已经是朱由检认为齐国和大明能消化的白银数量了。



毕竟大明自己每年都出产九百多万两黄金白银,两者加在一起就是两千万两。



这样庞大的金银开采量,还必须依靠小西洋、利未亚等地的诸藩一起帮忙消化才行。



“既然如此,那我就不担心了……”



听到朱由检说到齐国的岁入可以达到千万两,朱由校松了一口气。



他一直觉得自己愧对朱由检,如果齐国可以强大,还能不对大明产生威胁,那眼下的局面,可以让朱由校好受一些。



想到此处,朱由校拿起快子,夹了肉菜放在朱由检的碗中:



“弟弟消瘦,多吃一些吧。”



家兄朱由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目录
设置
夜间
日间
收藏
推荐
章节目录